南京无想山首页 > 正文
(散文)无想见天心 张国安

在山民心里,大山就是他们的敬仰之地,就是一座灵山。我和众多山民一样都是大山缝隙里生长的一株小草,而无想山,就是生我养我的灵山。
山,因寺庙而得名。锦绣江南,楼台烟雨,位列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之一的无想寺就坐落在大山南麓。我居住在山北,常常习惯从栖身之地遥望大山北麓,只见苍山雾霭,香火缭绕钟声远,林壑尤美树参天,颇有“深山藏古寺”的意境。俯首,走进山门,笃笃笃,不知是小沙弥在代替我敲打木鱼,还是伐木工人在伐我成鱼?
山并不高,少年时亲近他,喜欢选择捷径,而捷径通常在险要处,这就逼着人“铤而走险”。那时的我一鼓作气,中途不歇息,只需十几分钟就能登上山顶。人到中年,在密林和杂草丛中寻觅往日的痕迹,选择重走少年的路径,可是气力和心境与从前大相径庭。我手脚并用,不多时就汗涔涔,中途不得不反复歇息几回,停停走走,待到上得山来已是三十分钟之后的事了。物理距离并没有变化,排除年龄因素不论,变化的是大山在心中的海拔。
 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,少年时走过的路线,无疑就是这样的,基本上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路。自从山里修了环山公路之后,这里就少了行人的踪迹。路基隐藏在草丛里,像是在登天梯,两旁多生松树,细竹似乎还是千年老竹的子孙,竹根自地下冒出,遒劲有力,生机无限。半山腰,有一条分水岭,一棵老树卧倒在那里,仿佛在等待歇脚的人。时值万物复苏的时节,枯木逢春,老树枝头又开始舒展新绿。丛林里一些杂草枯枝已经被砍伐,捆成一担担,想来定是看山老人,还未挑走。我在这里小憩,回望半山腰的路,斗折蛇行,时隐时现。密林在筛选太阳的味道,混合着萌发的草叶气息,令人浑身轻捷起来。树木就是大山的肺,我身处其间,深呼吸一口,天地灵气便灌满全身。向上看去,山路继续向上盘旋,层层叠叠,像摊开的手工折叠的纸扇。这条古路,青苔斑斑,也许能够分辨出读书人和砍柴人的足音,聆听过韩熙载、周邦彦、崔致远、陶安、袁枚等先贤的诗文。生逢其时,晨光正好,大批的鸟儿在这里安家落户,几只白色的鸽子收敛翅膀立在岩石上一动不动,就像和平雕塑。山顶有几间瓦屋,黄砖黑瓦,屋前屋后种着碧绿的菜畦。几条小狗围着竹篱笆转悠,灵敏地听见我这边有动静,一溜烟跑过来“汪汪汪”叫个不停,好像在警告我这个走捷径的人。山上多生竹子和松树,密林边整齐地堆放着长长的毛竹,有碗口粗,那是运往山下的材料。
再向前走就是天池了。天池据说是古火山口,位于山之巅,呈圆弧形,藏风纳水。世上具备这种地貌的有很多,也都唤作“天池,可是我心中认可的天池仅有这一处,请原谅我的狭隘和偏执,她是故乡的眼睛,澄澈、包容充满柔情。在松树的掩映下,我悄悄蒙上她的眼睛,投入她的柔怀,清波倒映蔚蓝的天空,像通灵玉石,呈翡翠绿。闭上眼睛,天光云影浮上心间,日月星辰在这里沉浮,我蒙尘的心灵澄澈起来,迟钝的听觉一下子灵敏许多,鸟鸣声、水流声、落叶声清晰可辨。四周竹树环合,我踩着落满松针的路面,绕池而行。来到对岸,我方才发现刚才经过的地方有几块大石头,其中一块巨石突兀而起,吞吐日月,临水而立,上书“天池”两个朱笔大字。见此情景,我的脑海中不仅涌现出这样的语句:“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,名曰傲来国,山中有一名山,山上有一仙石,受日月精华,遂有灵通之意,内育仙胎……”
有人在垂钓,有人在露营,还有几个成年人用力推那块灵石。他们无论多么用力,都好似蚍蜉撼大树,它仍是岿然不动。显然在巨石面前,他们无疑是小小的顽童。
天池最美是落雪季,上下一白,近处的苍松绽放出白色的花,远处的竹子覆盖厚厚的白雪,池上冰封雪盖,天地之间多了几分朴素和宁静。走出大山的子民无论身处何地,“天池雪霁”这幅动人心魄的画卷早已融入浓浓的血液和乡愁里。
天池畔的石头很有特点,浑身布满小孔,想来是火山喷发时气泡冷却所致。其中,有三块石头巨大无比,呈三足鼎立之状,靠近天池的一块,更是奇特,名叫“试剑石”,剑意还在,这块巨石被一分为二,就像在等待,等待那个向它凌厉一击,挥出绝世神剑的人归来。而剑客早已远去,巨石青色的苔痕深深,那一剑的伤痕更是彻骨,未曾愈合。日月经年,断裂处就像邮筒盛着树木寄给大地的一摞厚厚的信笺,伸进一只胳膊可以触摸到木叶的信息。
天池向上承接苍天甘霖,自下凝聚林间沟壑之水,蒸腾变化,气象不凡。闪闪的露珠是她深情的眼眸,轻舞的雾霭是她颈上的薄纱,晶亮的霜叶是她靓靓的睫毛。每一颗露珠跌落在草丛中,每一丝雾霭消散在林间,每一片叶上霜汇聚池中,自上而下汇成涓涓细流,落到森林溪谷中……
“漫品泉声融妙音,长留山色载文心”,天池向上是环翠阁,沿着当年知县大人在此喝茶观景的脚印,登上“凌云桥”俯瞰全城。当小城全景尽收眼底时,登凌者心襟无不为之一振。远处还是山,环山之间,高楼林立,道路犹如河流四通八达,泛着银光,大大小小的车辆如织,进进出出好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。
下山,路过“载心亭”,飞檐翘角,廊柱上有联语:“有思留客步,无想见天心”。据说南唐韩熙载曾在此修身养心。想来韩公得无想山造化,涵养性情,终成文坛佳话。
途中与一些自南麓上山的游客相遇,他们一路说着南边的方言,带着热情的风扑面而来。这是我这个习惯北麓风光的人不具备的,他们的到来满足了我对南方的想象,填补着大山的版图。
巍巍乎无想山,浩浩兮秦淮源。如今,山南山北的子民都来此朝圣,灵山秀水充满了向上的足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