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无想山首页 > 正文
无想时刻,寻觅无想山亭台楼阁

久居都市的钢铁水泥“森林”里,疲惫的你是不是急迫地想呼吸自然的空气?那么,来无想山吧,在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浸润中,驻足在这里的亭台楼阁,听潺潺流水,看草木葱荣,重回心灵中那份纯粹的宁静~

主游客中心

主游客中心是指珍珠南路游客中心,这是景区文化展示和咨询服务的主要窗口,由8个圆圈形的建筑组合而成,别具一格的螺旋上升式屋盖体系,给人一种错落有致、高低分明的流动感。游客可通过清水通道,近距离接触清园湖,感受周邦彦“午阴嘉树清圆”的意境。

郊野书屋

郊野书屋是无想山东部游客中心,集图书阅览、观光赏景、茶饮休闲等为一体,建筑风格以山体原生态、玻璃透视为背景。室内窗户、吊顶、灯光、墙面、地面等均经专业团队设计,风格温馨简雅。书屋外观庄重朴实,周身竹林环绕,是游客休闲、阅读,陶冶情操的好去处。

招云亭

招云亭位于天池北面,毗邻环翠阁,是无想山鸟瞰城区的最佳平台。据清《顺治溧水县志》卷三记载:“(无想)寺后又有招云亭,元时建,今废,谢瑛有记,见《艺文》。”现制式为木制、底台上亭式,台基23柱,面约90平米, 亭为6柱6角,面积约10平米,亭台总高约7米。“招云亭”意为高入云间,与蓝天白云为伴,放松身心之意。

环翠阁

环翠阁即天池茶社,位于无想山顶。据清《顺治 溧水县志》卷三“无想山”条记载:(明)“有环翠阁,周丛茂竹,绕叠古松,今止存其址。”现建筑为新建,整体为木石结构,基础为山石铺筑,基上建木质阁楼,阁高 5.5 米,一层两间。“环翠”,即青翠的草木环绕四周之意。传说明万历年间,溧水知县吴仕佺常来此喝茶下棋;现为游客喝茶、休闲、观景的服务场所。

韩熙载读书台

韩熙载读书台位于古无想寺西北100米,系一天然石台,是修身养性、读书冥想的好去处。台后据山而起,左、右和前面三侧临溪;相传南唐政治家韩熙载曾在此筑室读书,与寺僧药农友善。据《顺治溧水县志》卷三记载:“(无想)寺西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,今亦废。”明初陶安在 《游龙鸣山记》中也记载:“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,所植桧犹存。”游客在休憩间听着周围潺潺水声与虫鸣鸟语,看着草木葱荣,能让自己重回那份纯粹的宁静。

载心亭

位于古无想寺后面的天池路边,相传为韩熙载修养身心的场所。原亭已失,现为新建的六角亭,飞檐翘角。外联为“漫品泉声融妙境,长留山色载文心”,内联为“有思留客步,无想见天心”,上悬匾额“载心亭”。“载心”典出《文心雕龙·序》:“傲岸泉石,咀嚼文义。文果载心,余心有寄。”意为只有傲然于山水之间,高怀寄托,才能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。

云壑亭

位于禅寂路中段的高冈之上。传北宋时周邦彦常到此处凝望山谷,看白云过隙;后人追故,新建四角亭,长宽各 3 米,高近 4.5 米,简约古朴,极尽山林野趣之美。上题“云壑”二字,竖联“倚云根而望壑,遵步道以寻禅”,系溧水籍书法家陈欣耘所书。“云壑”本意为云气遮覆的山谷,引申为人的眼界开阔,心胸坦荡;登临此地,有忘却烦恼、心胸顿开之感。

甘露室

位于逐水径南侧,紧邻无想禅寺;系一栋钢木混合结构,1 进 3 间,另有一观景台。此处风光旖旎,前临山溪,背靠青山;临窗北望,篱园葡萄如火,北面樱花若霞。明清时,溧水文人雅士们常聚集甘露室,品茶赏景。相传当年周邦彦游历此地,谓此谷多灵气,“天地明合,以降甘露”。明初陶安《游龙鸣山记》中也记载,元时无想山中便建有甘露室。

临水阁

位于无想湖西岸,临水而建;因阁面临无想湖水,故而得名。阁系木石结构,6角翘檐,高2层,有楼梯通二楼,占地约30平米。东有联曰:“通秀世情,皆临水得慧;平和心气,可入山怀仁”,系原溧水县文化局长毛乐耕所撰。天气晴好时,登高东望,竹涧山和无想湖尽收眼底,是无想十景“湖山烟雨”的绝佳观赏地。

阅翠亭

位于秋湖山东部竹海大道南侧;亭向北而建,木质结构,4角平檐;南北两侧为延绵数里的竹林,挺拔秀丽,四季常青。因其周围翠竹密布,环境清幽,取竹海青翠之意,故曰“阅翠亭”。此亭系“无想十景”秋湖竹海的最佳体验地,累了可在此放空心思,抚竹而无想,倍受往来游人的喜爱。

遗爱亭

位于竹海大道中部双尖山观景平台;亭为 4 角,木质结构;在此北望,可见东庐山观音寺和中山湖,风景如画。该亭沿用旧名,为纪念明代溧水知县刘应雷而建;刘在任期间,仁政爱民,办事公平;后刘死于去京城的路上。百姓们念其仁爱恩德,专门为他建造祠堂碑亭。明代御史傅应祯曾专门撰写《遗爱祠记》彰其功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