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无想山首页 > 正文
历史名人篇 | 访无想胜迹,探百年传奇~(图文)
摩崖石刻——以石为纸,刀为笔。刻下的词句是先人遗存给我们的文化瑰宝。
 
无想禅寺身后的山林中藏着一处摩崖石刻,沿着石阶而上,听着来自无想山间鸟语虫鸣,循着如鸣佩环的泉水就能找到。这里的摩崖石刻共有三处,皆为篆书,布局成三足鼎立之势。那么沉睡千年的石刻,到底所书为何许人也?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走近无想山摩崖石刻流芳百年背后的那个人,明朝嘉靖年间的溧水县令王从善。
 
 
王从善,字承吉,号凤林。原籍陕西南郑,占籍湖北襄阳。王从善于明嘉二年(1523)中进士。嘉靖三年至嘉靖七年任溧水知县。他在任期间,救治灾荒,发展生产,兴办教育,着力建设,政绩卓著,被巡抚、巡按推荐为“循良第一”,后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。
嘉靖初年溧水自然灾害严重,王从善就任溧水知县时,县内“父子相食,道殣相望”。他一到任就深入农村视察灾情,回县城后立即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。在他的义行感动下,大富户也拿出积谷救灾,挽救了处于死亡线上的灾民数万人。王从善还动员富户雇人掩埋各处灾民的尸体,仅县城吴澍就雇人掩埋露骸数千具,又组织医生抢救病人。嘉靖四年,王从善申请豁免因灾害而抛荒的田赋,解除了灾民的负担。嘉靖五年,王从善倡建先斯仓,修复“预备仓”,并在崇贤、邰村、洪蓝等地建立社仓,“以便供输以救困乏”。经过努力,县内灾情得以控制,生产得到恢复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图源:网络

嘉靖四年,王从善在县城望京街建造中山书院(万历三年,齐泰等靖难罪臣平反后改名为表忠祠),以奉祀明初被冤杀的顾命大臣齐泰,他题写“劲草”二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书院正厅,并主持了祭礼。
 
 
王从善任溧水知县期间,还重修谯楼,置钟撰铭;重修城隍庙、东岳庙;新建戒石亭、香山观无功亭、望京街阅星亭;移演武场于大东门外,兴建正堂、后堂、旗台、阅武坊、迎春馆等建筑。他还在县治前凿泉砌筑“受明井”;在无想山麓凿泉成瀑布,修亭其下,名凤泉亭,今山上还留有王从善所书“凤泉”、“丹鼎”及“污尊铭”等摩崖石刻。

凤泉
 
此刻,深藏在无想山中因枯水季节消失的小瀑布在此刻焕发了勃勃生机,大山也跟着润泽起来。500多年来,该处摩崖石刻群虽经风雨剥蚀,仍浸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,彰显出一位古代溧水父母官对无想山的钟爱之情。

丹鼎
 
 凤泉西南处另有一石卓然而立,高一米许,石上竖镌“丹鼎”二字,意谓此石居此,巍巍然似一座天然宝鼎。“丹鼎”二字结构对称,匀称雅致。
 
汙尊铭
 
瀑布东南侧有石约一人高,上部凿平,竖刻“汙尊铭”并正文共29字。“汙尊”,意为凿地为尊。看来这位题刻者确是海量,他把大山作为酒杯,清清的凤泉无疑就是他心目中的佳酿了。
 三处石刻均为篆书,字体甚古,石刻除“汙尊铭”略有斑驳外,另两处均保存完好,具有较高文物及观赏价值。
 
无想山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,深深地吸引住了王从善,据说无想山中的从善桥和小竹林与王从善也颇有渊源~
 从 善 桥
位于无想湖东北源头,无想湖路于桥上经过。桥长约15米,宽约6米,杜城山等水流由桥下汇入无想湖。此桥原为木桥,相传明朝溧水知县王从善访无想山时,此地仅有两根横木连接,很不安全;后寻至祝家山村,偶得村民竟系同宗王氏,遂带头捐资30两银子修建石桥,极大方便了本地村民去往县城的交通问题。人们感激知县王从善的善义之举,便将此桥取名“从善桥”。原桥被水冲蚀,现桥为修无想湖路时新建。
 
 小 竹 林
位于禅寂路中段;竹林长约150米,沿禅寂路两侧密布,枝丫交错,郁郁葱葱,愈发显得清幽禅意。相传明代溧水知县王从善特别喜欢竹子,闲来无事必带人到无想山赏竹,其中尤以小竹林的翠竹令其着迷。据说后来由于公务繁忙无暇到无想山,便命人从此地移竹种于学宫大塘边,同时植莲于塘中,旁建小亭取名曰“二君堂”,以期学子们能有竹、莲一般坚定、正直、谦虚的好品德。
 
 当许多曾经辉煌耀目的文明早已化入尘土,又如烟云飘逝后,那些传说却依然跳动着脉搏,在时光岁月的更迭交替中升华成不朽的绝唱。如果你想感受王从善眼中的无想山,那么就亲自来一睹风采吧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