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无想山首页 > 正文
无想故事丨无想山名的来历
无想山除了秀丽的景色,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从古至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。这些故事润色着山景,传说点缀了风情,我们将在这里分享一个个关于无想的小故事,带你穿越回过去,让你更立体的感受无想山的点点滴滴。
本期追根溯源,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,和大家分享:无想山名的来历。

 
古时候,站在溧水县城,一眼就能看见南面十里外连绵起伏的青山,像一座长城保卫着溧水县城。而正对溧水城的山头最高,人们都叫它杜城山。杜城山的南面是一座稍矮的无名山头,其下有一座古寺庙,传说建于南北朝时期,香火很旺。
话说南唐时,有一年夏天,从南京下来一个大官,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韩熙载。出身名门望族的韩熙载唐朝末年就荣登进士第,以擅长文章书画名震一时,后来因为家里有人犯事不得不投奔江南。投奔南唐政府的韩熙载历事李昪、李璟、李煜三世皇帝,具有远大政治报负的他一心想在政治上大显身手,复兴大唐盛世。

然而,后主李煜继位后,只顾吟诗弄月,不思进取,还常常猜疑、不信任北方来归顺南唐的韩熙载。聪明过人的韩熙载深深明白自己表面上虽颇得南唐王朝厚恩,但事实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信任。因此,韩熙载开始在政治上灰心失意,而在生活中寄情山水,寻找解脱,也希望以此打消朝廷的戒心,使自己能够安享晚年、获得善终。
韩熙载来到溧水,立马喜欢上了城南的山山水水,尤其是杜城山南的山谷中,云深树茂,繁花似锦,溪涧潺潺,鸟声清脆。群山如莲,环抱着一座雄丽的古寺。寺里有僧侣数十人,晨钟暮鼓,慈灯普照,远近香客,不绝于途。住持是一位白眉老和尚,慧海无量,知识渊博,写得一手书法,韩熙载与他交谈半日后,顿觉他是一位广历诸方,澈悟宗源的得道高僧。连声高呼“佩服”之余,大有相见恨晚之感,决定在寺中小住几日。
 

 
得知来者是文名远扬、

博才多学的当朝重臣韩熙载后,
住持也非常高兴,他为韩熙载安排了干净的寮房,两人畅谈诗文,切磋书法,直至深夜。
第二天早上,住持又领着韩熙载出了寺院,沿着寺后的小溪,向后山游览。参天的树木遮挡了夏天的烈日,浓浓的树荫下布满了阵阵凉意。林间那婉转的鸟鸣声与此起彼伏的蝉歌,更衬托出了山林的幽静。涓涓溪水从山顶的天池缓缓流下,将游人俗世的烦忧涤荡一净。

二人登上山顶,却发现山之北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头。住持告诉韩熙载,此山头叫杜城山。当年唐高祖李渊手下大将杜伏威曾在此山上垒筑石城屯兵,与李子通决战溧水。杜伏威领导的唐军最终大胜,逐步统一江南,此山因杜伏威筑城屯兵而得名。

韩熙载笑着问道:“我们现在所驻足的山头叫什么名字呢?”
“尚无命名,人们只道它与杜城山相连,也统称杜城山,却无具体命名。”
“此山风景也不错,也该有个名称。”韩熙载说。
“还望大人给它命名!”住持双手合十真诚地说道。
二人又往杜城山攀去。在山上,他们碰上了一个老药农,背着一只竹筐,里面装满了草药,老药农哼着山歌,怡然自乐。

韩熙载赞叹道:“老人家好开心呀!看来日子过得比我等快乐、舒畅。”
老药农呵呵笑道:“哪里哪里!我们山里百姓,日子简单,日出而作,日暮而息,不作他求,知足常乐!”
“是啊,不作他求,知足常乐。”韩熙载重复着药农最后的一句话,细细品味着。
住持向老药农问道:“老人家,今日采到了哪些好药呀?”
老药农卸下竹筐,从中掏出一把红黄色的灵芝,说:“今天运气好,采到不少赤芝。”
住持点点头,说:“嗯,是好东西,滋补强壮,健脑益肾。”
“大师父是内行,这几根灵芝送你吧!平日里寺院里的师父们对我们山下百姓都挺好的。”老药农慷慨地把灵芝递到住持面前。
“不可,不可!”住持推辞道:“出家人不贪恋财物。如此贵重药材,你还是卖些钱,补贴家用吧。”
老药农说道:“山里人,靠山吃山,这山上的药材一年四季采不完,我们够吃够用就行。大师父就不必推辞了。”
见老药农执意要送,住持合十谢道:“感谢施主好意,我还是借花献佛吧。这位是京城来的韩大人,公务繁忙,日理万机。灵芝这佳品,于他最有益,还是送他吧。”
“行,听大师父的。”老药农爽快地将一把灵芝塞到韩熙载手中。
韩熙载双手捧着灵芝,望着老药农远去的背影,由衷地感叹道:“老人实诚,此地民风纯朴啊!”
“山里人厚道、耿直!”住持也赞道。
“没有官场之人的尔虞我诈、假仁假义。”韩熙载意味深长地说:“此山可久留,我想在这山中多待些时日。”
回到寺庙之后,韩熙载请人在寺西侧临近溪流的一片岩石台上搭建了一座草庐,过起了隐居读书的惬意生活。读书读累了,他会去寺里找住持谈经论道,有时也会随着药农们上山采药,在大自然中寻得一种发现的快乐。
经历了政治上的大风大浪,如今置身山中,重拾书本,让韩熙载悟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道理。自己苦苦一生,为朝廷尽职尽忠,终究还是不被信任。这世间名利纷争,都是过眼云烟,都是一场空。人还是应该断除迷恋、妄想,心无所往,才能找到真心,才能快乐、幸福地生活。
这天,住持来到韩熙载筑室读书处,问他近来在想些什么。

“无想。”韩熙载脱口回答道。
“无想胜有想啊!”住持笑答。
“我看还是把我们所处的这座山也称作无想山吧!”韩熙载说。
“无想山?”住持思忖了一下,道:“的确是个好名字。”
从此,杜城山南面的这座小山头被人们称作了无想山。后来,无想山名气越来越响,成为了溧水城南这片山峦的统称。

韩熙载后来离开无想山时,还题写了一首诗赠给住持,以作纪念:

溧水无相寺赠僧
无想景幽远,山屏四面开。
凭师领鹤去,待我桂冠来。
药为依时采,松宜绕舍栽。
林泉自多兴,不是效刘雷。

而无想山中,
至今还有韩熙载当年读书台的遗址,
仿佛在印证着这段传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