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无想山首页 > 正文
无想故事丨#肆 王从善造桥

 

△王从善建义仓赈济灾民

 
 
 
 
 

在风光旖旎的无想湖的东北边,有一条溪流从杜城山、马鞍山流下,其与无想湖的交汇处,有一座石桥,人们都称它为从善桥。传说这座桥是明代溧水县太爷王从善捐资倡修的。

 
 

王从善造桥

      明朝嘉靖年间,湖北人王从善考取进士后,来到溧水担任知县。王从善年少时就喜好山水,来到溧水,因为政通人和,民风淳朴,让他的公务并不多繁忙,反倒有大把的时间遍访溧水名胜古迹、赋诗作文。“溧水第一胜境”无想山自然成了他寄兴玩赏的好去处。

图片

这一天,王从善与一名书僮从无想寺出来西行,继续探幽访古,突然发现山凹里有片村落,约摸二三十户人家,村后青山依依,村前翠竹掩映,一条溪涧从村旁缓缓流过,几缕炊烟从山里人家袅袅升起,一派怡然祥和的桃源生活。

 

      王从善带着书僮情不自禁地步入了村庄。他找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族长,与之攀谈起来。

 

      老族长告诉王从善,此村叫竹涧山,因村前有竹,村旁有涧而得名。当老人又告诉他,村民们全部为王姓时,王从善大声笑道:“本家呀,我也姓王。常言道一笔写不出两个王,我们都是一家人啊!”

 

      “山野之民,岂敢与知县大人攀本家。”老族长说。

 

      “敢问你们王姓堂号?”王从善又问。

 

      老族长一口说道:“太原三槐堂!”

 

      “与我族同一堂号呀!”王从善欣喜万分,说:“真是一家人喽。”

 

      “三槐堂”王氏是中国王氏最大的一支,枝叶繁茂,遍布天下。王氏“三槐堂”堂号典故来自王祐。北宋初期,胸怀大略,学问满腹的王祐仕途不顺,大略难酬。他心有不甘,亲手在自家庭院中种下三棵槐树,十分自信地预言:“我家子孙中一定会出位列三公的高官。”宋代的太尉、司徒(宰相)、司马(御史大夫)三要职被人们尊称为“三公”,为众臣之首。果不其然,王祐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果然做了宰相,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。其后裔也将“三槐堂”作为堂号,以示纪念。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,可谓人才济济,名人辈出。王旭、王素、王质、王巩、王靖、王古、王震、王伦、王楠等人在《宋史》中均有记载。

 

      老族长又介绍,他们的迁溧始祖叫王德彰,南宋护驾宋高宗到江南,落居于溧水城南。

 

      在王从善的要求下,老族长搬出了家谱。王从善仔细地翻阅,没有发现与他们湖北王氏相关的资料,王从善失望地说:“也许我们同宗不同支,加上年代久远,记录遗漏,找不到联系,也很正常。”

 

      老族长点点头。




 

“联系不上也没关系,反正我们三槐王氏是一家。”王从善爽朗地笑道。

 

      最后,王从善又关切地问起了村民们的生活疾苦。老族长说:“我们在这无想山里倒也安居乐业,只是村北出山通往溧水县城大路上的木桥上个月被山洪冲跨了,村民们出行很不便,要绕道无想寺或赞贤乡才可到县城。邻近的几个村的村民都要从此桥走,却没有钱修桥。”老族长说完长叹一声。

 

      “不要急,我会想办法的。”知县王从善拉着老人的手说。



 

回到溧水县衙,王从善的心里仍然牵挂着无想山里的村民们。他让夫人拿出30两银子,派书僮赶紧送到了竹涧山村,捐作修桥款。父母官都出钱修桥了,山里的村民们都沸腾了,纷纷赞叹王从善的义举。在王从善的带领下,不仅竹涧山的村民,连小周村、沈家、张塘角、毛家山等村的村民们都慷慨解囊,捐款修桥。

 

不到一年,一座崭新的石桥就横跨在竹涧山村北面1里的溪涧上。人们为了感激知县王从善捐款倡修的善义之举,给这座石桥取命“从善桥”。

 

      传说后来知县王从善还为此桥用篆书题写了“从善”二字。可惜的是,这座石桥在清末垮塌了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们又在原址新建了石桥,却已不是明代的模样了。

故事来源:《无想寻踪》



 

△如今的从善桥

 
 
 

这就是关于王从善造桥的故事!当许多曾经辉煌耀目的文明早已化入尘土,又如烟云飘逝后,那些传说却依然跳动着脉搏,在时光岁月的更迭交替中升华成不朽的绝唱。如果你想走一遍从善桥,感受王从善爱民乐施的情怀,那么就亲自无想山来一睹风采吧~~


 

无想故事Q&A

1.王从善和老族长同属王氏哪一堂?

2.王从善新修建的石桥位于哪里?

 

-本期责编-

编辑丨李淑窈

图丨南京市无想山景区、网络

监制丨杜红 徐雯馨

审核丨张诗清

出品丨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

南京无想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