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无想山首页 > 正文
无想史迹|#玖 隐于深林的韩熙载读书台

“无想景幽远,山屏四面开。”

在中国文化史上,读书台是著名的人文胜迹之一。所谓“台”,原本是指古代一种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,通常都作四方形,供人眺望或游览。后来文人墨客往往依傍人工建筑的台,或者天然的高墩耸石,作为读书修身之地,景以人传,就被附称为某人某氏的“读书台”。

无想山间便藏有一处这样的读书台,本期 《无想史迹》将带大家走进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、无想十景之一的“韩熙载读书台”。

09/韩熙载读书台

01韩熙载读书台
位于古无想寺西面的山坡上;此处为一天然石台,面积约150平方米,后面据山而起,前、右两侧溪流围绕;相传南唐政治家韩熙载曾在此石台上筑室读书,与寺僧、药农友善。

韩熙载原为五代后唐的进士,因父亲韩光嗣在宫廷纷乱中被杀,他与史虚白等人过江投奔南唐,保大元年(943年),他就统一大业上书中主李璟,未被采纳,十分失望。后主李煜接位后,对韩熙载不太信任,韩熙载大失所望,便在家中蓄声妓、开门馆,不拘礼法,佯称“自污”。

李煜为监视韩熙载,让宫廷画师顾闳中夜访韩府,顾将所见所闻目识心记,画成《韩熙载夜宴图》进呈后主,李煜览画后认为韩熙载颓废放荡,不再委以重任。韩熙载政治上不得意,就寄情山水。
相传,韩熙载与友人来溧水无想禅寺游玩,见无想山风景绮丽,鸟语花香,一时间烦恼抛却脑后,写下了“无想景幽远,山屏四面开。凭师领鹤去,待我挂冠来。药为依时采,松宜绕舍栽。林泉自多兴,不是效刘雷。”的诗篇,此后在山中置地筑台,隐居读书。

相关记载

韩熙载读书台赋   (清·潘遇莘)

磬响敲云,岚光宿雨,杨柳外,几声幽韵。野鸟能歌断陇头,一派诗思流泉似语。访五季之词人,问读书之台宇。嗟旧砌其已平,痛荒凉于自古。若乃月自残,风自晓,草怨王孙不游,山敷螺黛,未了无主幽篁依沙废沼。春在粉蝶香须,秋入碧梧枝杪。呜呼,李榖既去,零落芳樽萧条。是而今,白昼寂寞耐此地,黄昏到处,苔龛惟余佛火,满庭蝌蚪,不似书痕,惟有指几点虫穴,约略问当日篱根。歌曰:无想邀名客,南唐号将家,废台若问人间恨,荒荠年年二月花。又歌曰:极目兮青山不老,徘徊兮旧迹如扫,感千秋之代谢兮,伤逝者之草草,盼吟魂而不归兮,恣恻怆于怀抱。

【注:此赋录自清光绪《溧水县志》卷十八】。

据清《顺治溧水县志》卷三记载:“(无想)寺西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,今亦废。”明初大学士陶安曾在《游龙鸣山记》中也记载:“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,所植桧犹存。”

历史遗存
读书台现仅存筑室立堂的6个桩孔;从桩孔间距推测,原室为1进2间,一大一小,长约6米,宽约3米。现建筑为仿制,隐于深山,四下草木葱荣,流水潺潺,系修身养性、读书冥想的好去处。